
给绿孔雀补水,它们是真的渴!
2019-12-17
SEE诺亚方舟-绿孔雀栖息地共同管护区里的多台红外相机迟迟未拍到新生小孔雀,我们担心今年的小孔雀是否能熬过旱季存活。直到6月底下了一场雨后,其中一台红外相机才拍到2只小孔雀。持续干旱对绿孔雀种群恢复是致命的,2018年拍到的新生孔雀是15只,而今年只有2只。
经过2年的在地巡护和周边社区宣传,绿孔雀保护小区内的绿孔雀很少再受到干扰,这也为绿孔雀补食补水打下了良好基础。
▲2018年的小孔雀 放肆的儿子,沉稳的爹▼

补水

每年雨季结束时,季雨林的沟箐中有丰富的地表水供绿孔雀饮用,但在旱季末的3-5月,山沟里的地表水基本蒸发,而石羊江距离绿孔雀活动区域较远,小孔雀难以到达。在山里巡护的队员挖地20厘米深才能获取水,更何况是无法深掘土地的绿孔雀。
4吨的水箱、3000多米的水管,穿越沟谷,巡护队员们协同作战一天,完成绿孔雀补水工程施工。大家赶在旱季来临前的几个月做完补水工程,让绿孔雀提前适应,来年旱季时能顺利饮上水。
扛起了水箱就是一顿暴走
▲饭还在嘴里嚼,手里又拿起了水管干活▼
穿过山沟的补水工程▼
两个供水点依据这两年的红外相机监测,并确定是绿孔雀的主要活动地点后做改点补水,红外相机继续对两处绿孔雀饮水情况进行监测。
哪里来的“甘露”,一时竟不好意思下嘴

补食

在到达水箱前,我们经过食料恢复地,这是为绿孔雀补充自然林间食料不足,旱季食物缺乏的状况所种下的口粮。今年10月种下的甜荞、豌豆和小麦已经出苗,20多亩的绿孔雀传统食料恢复地位于保护小区的腹地,也是距离绿孔雀活动地点最近的可种植荒地。
豌豆苗
为什么要种植这3种农作物?因为绿孔雀在历史上就跟传统人类社区和生存方式有着高度依存的关系,主要的食源之一即是村民种植的小麦、豌豆、荞麦和旱谷,只不过如今大面积的农作物已经转变成绿孔雀无法觅食的核桃、橙子、烟叶和甘蔗,成为绿孔雀种群扩散的限制性因素。

小麦

甜荞
食料地就在林间,“邻居们”纷纷先绿孔雀一步到来。洒下的种子,还没等到下雨发苗便被野猪和松鼠偷吃了许多,巡护员们只能再买来种子重新撒播。
如何防住这些勤劳偷吃的“大胃王”?快来贡献你们的idea!
▲成群结队出现的白鹇
碰上这群邻居,高傲的我(绿孔雀)还能怎么着……▼
绿孔雀在地保护项目:
你关切的绿孔雀,有了宝宝,还在顺利长大!(视频图片都有都有)
绿孔雀生活习性分布科普 回顾:
绿孔雀保护始末: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SEE诺亚方舟
Copyright © 2018~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 - 诺亚方舟项目
滇ICP备1700857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