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3. 生物多样性保育与社区发展
  4. /
  5. 濒危药用植物的保育与可持续利用

濒危药用植物的保育与可持续利用

        原始森林是中草药的重要原生地,草药也是构成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物种。近年来,中草药出现“竭泽而渔式掠抢”的采集收购。由于市场需求较大,长期进行野生资源收购而忽视培育与保护,许多野生天然植物资源已趋枯竭,物种出现濒危,生长环境特殊的药用植物资源由于繁殖速率低和生长缓慢,面临着尤其严重的繁衍和发展危机。项目通过科学培养的药用植物替代野生药材和种植药材,以实现对濒危物种包括原始森林和原有药用植物的有效保护,形成濒危珍稀药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物种保护、自然生态恢复和保持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低等地衣、草本植物、灌木植物、乔木整合形成了山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植被,为动物和人类的生存提供最基础的保障。


一、滇西北濒危物种保护与繁育(2014-至今)

1  珍稀濒植物(危药用植物)资源保育项目第二期信息表(项目编号: II-1 )

项目地:滇西北

项目周期:2017年1月1日—2019年10月31日(3年)

资金资助:45万,每年15万

合作执行机构: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丽江高山植物园

项目简介:通过项目的实施,实现珍稀植物和濒危药用植物物种保育,继第一期(2014-16年)之后,持续对西南山地进行本底调查,采集濒危物种的活体种质资源,做引种的活体保存;优先对极小种群与濒危物种做繁育工作,形成繁育和推广种植的技术;向保护区和周边村民提供濒危物种回迁技术的培训,提高濒危植物和药用植物物种林下成活能力,促进中医传统文化的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不断完善濒危物种资源圃内活体保存和展示功能,包括繁育、栽培和管理技术示范和推广的核心基地;面向公众进行科普教育,提高对极小种群与濒危植物资源的认识。

目标任务:

1) 完善资源圃,扩大收集药用植物30种,收集的种子上交西南种质资源库保存,最终完成270濒危植物的母本保种保育。

2) 完成云南特色中药材云南特色药用植物的野生优良品种引种和人工繁育技术(包括品种筛选、种苗繁育、回迁种植、技术培训)体系,在濒危药用植物资源圃内重点栽培10种药用植物,以每种100m2的栽培面积进行示范种植。
    3) 在项目执行期间,通过建立以丽江高山植物园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圃为中心,结合鲁甸、巨甸、三岔河等合作单位的基地作为实训点,向地方社区提供技术培训,以科技带动老百姓脱贫增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社区生态保护的新模式
    4) 项目执行期间,面向滇金丝猴分布关键地区的农户每年进行3次中药材栽培技术培训和指导,同时形成专有的培训教案。
    5) 在药用植物资源圃每年开展1-2次药用植物栽培种植管理科普宣传活动。
    6) 积累知识成果:提交培养成熟的药用植物日常栽培种植管理技术资料和一套药用植物林下回迁种植技术规范。

预算150000元

支出150000元

余额0元

报告日期: 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

        项目综述:SEE西南项目中心自2014年起,资助并与中科院丽江高山植物园合作执行该项目,项目对西南山地生物多样性热地地区进行持续的关注,建立了保育技术核心研发和扩散基地,推进了生物科学技术向民间的转换,提升了社区生计替代能力,提高了中草药的品质,不断完善了濒危植物资源圃对极小种群与濒危物种繁育和扩散的技术,形成了西南森林生态系统保育和向民间推广的技术核心基地,从而以点带面达到向地方社区提供药用植物生态种植技术培训(包括品种筛选、种苗繁育、回迁种植等核心环节),以科技带动老百姓脱贫增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社区的生态保护。


        项目实施及其成效: 在第一期合作建成1500m2濒危植物资源圃的基础上,每年持续进行植物本底调查,持续收集和繁育极小种群和濒危物种。实施成效如下。

        1、完善滇西北药用植物种植圃:扩大收集药用植物30种,滇西北药用植物种植圃已收集药用植物20种,主要有滇重楼、白芨、金铁锁、珠子参、羽叶三七、云当归、云木香、黄秦艽、大头续断、血上一枝蒿、贝母(梭砂贝母、暗紫贝母、平贝、川贝母)、岩黄连、滇边大黄。资源圃内重点栽培5种药用植物:大头续断(10m2)、滇牡丹(20m2)、滇黄精(20m2)、滇重楼(100m2)、珠子参(150m2)。

        2、建立完整的繁育技术:到目前为止,完成了云南特色药用植物的野生优良品种引种和人工繁育技术(包括品种筛选、种苗繁育、回迁种植、技术培训)体系。            3、形成了高山植物园技术核心-乡镇种植基地-农户技术扩散网络。连续4年向滇西北丽江市、迪庆州的5个县十多个乡镇提供3000人以上的培训。2018年上半年,7次至鲁甸、巨甸、三岔河等相应的合作单位基地实训点进行药用植物栽培和病虫害防治指导。2018年3月份,4月份以及9月份,至维西县塔城镇启别村,玉龙县塔城乡十八寨沟,玉龙县龙蟠乡鲁南村,香格里拉市上江乡良美村等做了3次培训,主要做中草药(重楼、珠子参、白芨、黄秦艽、当归)的种子萌发、种植和病虫害防治,超过400人参与培训。

        4、2018年4月向滇西北保护区村民共发了44000苗重楼苗:响谷箐21000苗、霞诺乡15000苗、互助组分发了6800苗、周边社区村民1200苗。2019年春季预计发36000苗重楼、白芨等草药苗。

        5、2018年7月16日,在药用植物资源圃开展了药用植物栽培种植管理科普宣传活动,展示对极小种群和濒危药用植物的保存科普教育。


        存在问题:对于以上的面向滇金丝猴分布关键地区的农户每年进行中药材栽培技术培训和指导目标任务中,截止到本次报告日期,能长期坚持培训的村民不多,每次都有新的村民过来参加,村民还不能完全掌握整个种植体系的完整知识技术。


        跟进方案:根据上一年进展,下一年跟进以下几个方面:1)滇西北药用植物种植圃还需要收集药用植物10种,同时收集的种子上交西南种质资源库保存;资源圃内再扩大栽培5种药用植物。2)2019年面向滇金丝猴分布关键地区的农户再进行3-4次中药材栽培技术培训和指导,同时形成专有的培训教案。3)在形成的互助组的基础上,动员骨干户做好示范,以互教互学的方式来促进学习;同时做好对骨干的培训和指导。4)完善培训内容的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课件,逐步形成基础教材。


二、西双版纳纳板河自然保护区 傣药社区扶持(2017-18)

2 傣医药种质资源保存、利用及社区减贫示范项目信息表 (项目编号: II-2

项目地:云南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项目周期:2017年4月1日——2019年3月31日(2年);

资金资助:总资金31万,2017年15万,后续实报实销

执行机构: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项目简介:热带雨林的傣医药是我国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人们需求的不断增大,对野生傣医药植物采取的掠夺式开发利用,造成了傣医药植物生境的破坏,致使许多野生傣医药植物的生存和繁衍面临严重威胁。该项目的开展将建立傣医药种质资源圃,在广泛收集、保存傣医药种质资源的基础上,优选出适宜当地种植、综合价值高的代表性种类进行可持续利用示范及推广,从而提高人们对傣医药的认知度和科学利用,促进傣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标任务:
1) 建立一块面积20亩的傣医药种质资源圃,引种不少于200种,每种不少于30株,提供引种傣医药植物名录册。
2) 至少选育出3种特色傣医药植物,每种至少繁育出1万株种苗。
3) 建立起200亩(100亩人工林、100亩自然林)林下傣医药植物人工种植示范园,推广种植广西马兜铃、箭根薯、紫色姜3种特色傣医药植物。
4) 至少培训出10名当地现代科学养蜂技术能手,开展至少50现代蜂箱滇南中蜂养殖示范。
5) 以傣医药种植资源圃为实训基地,至少开展1次综合性科普及宣传教育活动。

预算135000元

支出46810元

余额88190元

报告日期: 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

        项目综述:热带雨林的傣医药是我国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人们需求的不断增大,对野生傣医药植物采取的掠夺式开发利用,造成了傣医药植物生境——热带雨林的破坏,致使许多野生傣医药植物的生存和繁衍面临严重威胁。该项目的开展将建立傣医药种质资源圃,在广泛收集、保存傣医药种质资源的基础上,开展重点傣医药植物选育、扩繁、小规模化人工种植试验、示范,优选出适宜当地种植、综合价值高的代表性种类,在当地保护区进行林下可持续利用示范及推广,从而提高人们对傣医药的认知度和科学利用率。同时,进行相关技术培训和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傣医药的认知度和参与保护的力度,最终达到有效促进傣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和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


        项目实施及其成效:经过2017年夏季开始的逐步和持续的傣药收集和活体保育种植,实施成效如下。

        1、完成20亩的傣医药种质资源圃基础园地建设,为今后集中保存、扩繁傣医药种质资源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保障。

        2、完成200种傣医药植物的引种,并对已引种傣药植物进行编目,完成植物标牌的设计。目前正在逐步完善傣医药植物信息系统及数据库。

        3、已选育出通关散、箭根薯、紫色姜3种特色傣医药植物:3种特色傣医药植物长势良好,正在选育其它品种的特色傣药植物。正在开展箭根薯、省藤实生种繁育,已推广种植的示范园长势良好,正在商定明年推广种植的示范户。当地4个村子对林下种植很感兴,小糯有村开始了绞股蓝的种植。为村民的种植建立市场通道,项目同时与西双版纳傣医院合作,这些品种的市场前景非常乐观。

        4、已建立100亩人工林、100亩自然林林下傣医药植物人工种植示范园,人工林下种植示范园内长势良好;初步选定自然林下种植的区域,正选育合适品种。

        5、已完成盒框和格子两种蜂箱的安装培训,确定10名养蜂能手。提供58个盒框蜂箱和10个格子蜂箱给10名养蜂能手,开始进行科学养殖示范活动。

        6、项目实施至今具有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恢复的自然资本提升的功能,又能同时保持传统的傣药药源,同时提出村民多样性的生计和收益。项目区域已形成了一个多功能、综合型的宣教及实训基地,可以成为生态修复和本地多种经营发展的综合实验基地。

        7、通过项目的实施,确定了箭根薯、通关散、紫色姜、姜黄、绞股蓝、肾茶、滇南中蜂等为今后重点规模化种植和养殖的品种,这些品种不仅当地村民乐于接受,而且市场前景非常乐观,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存在问题:近年来,气温上升,雨季超过预期,雨季持续时间长,对药材的种植产生一定影响;养蜂项目也受雨季的影响,蜂群数量和培训工作都往后延迟了一段时间。


        跟进方案:根据上一年进展,下一年跟进以下几个方面:1)完成苗圃建设、繁育出1万株种苗,用于推广和种植扩散;2)养蜂项目需选出8-10个对养蜂有兴趣,并愿意在保护区同时从事傣药种植与养蜂的村民,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培训学习,可以把人召集到大渡岗乡茨菜塘村进行养蜂技术学习。从12月份的分蜂到3月的取蜜,一套流程每月至少花费半个月的时间进行连续学习,才能达到管理20-40群蜂以上的能力;3)开展科普宣教活动,宣传和推广傣药的林下种植,让老百姓发展傣药,种植傣药,提高生计收入。

濒危药用植物的保育与可持续利用

        原始森林是中草药的重要原生地,草药也是构成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物种。近年来,中草药出现“竭泽而渔式掠抢”的采集收购。由于市场需求较大,长期进行野生资源收购而忽视培育与保护,许多野生天然植物资源已趋枯竭,物种出现濒危,生长环境特殊的药用植物资源由于繁殖速率低和生长缓慢,面临着尤其严重的繁衍和发展危机。项目通过科学培养的药用植物替代野生药材和种植药材,以实现对濒危物种包括原始森林和原有药用植物的有效保护,形成濒危珍稀药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物种保护、自然生态恢复和保持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低等地衣、草本植物、灌木植物、乔木整合形成了山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植被,为动物和人类的生存提供最基础的保障。


一、滇西北濒危物种保护与繁育(2014-至今)

1  珍稀濒植物(危药用植物)资源保育项目第二期信息表(项目编号: II-1 )

项目地:滇西北

项目周期:2017年1月1日—2019年10月31日(3年)

资金资助:45万,每年15万

合作执行机构: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丽江高山植物园

项目简介:通过项目的实施,实现珍稀植物和濒危药用植物物种保育,继第一期(2014-16年)之后,持续对西南山地进行本底调查,采集濒危物种的活体种质资源,做引种的活体保存;优先对极小种群与濒危物种做繁育工作,形成繁育和推广种植的技术;向保护区和周边村民提供濒危物种回迁技术的培训,提高濒危植物和药用植物物种林下成活能力,促进中医传统文化的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不断完善濒危物种资源圃内活体保存和展示功能,包括繁育、栽培和管理技术示范和推广的核心基地;面向公众进行科普教育,提高对极小种群与濒危植物资源的认识。

目标任务:

1) 完善资源圃,扩大收集药用植物30种,收集的种子上交西南种质资源库保存,最终完成270濒危植物的母本保种保育。

2) 完成云南特色中药材云南特色药用植物的野生优良品种引种和人工繁育技术(包括品种筛选、种苗繁育、回迁种植、技术培训)体系,在濒危药用植物资源圃内重点栽培10种药用植物,以每种100m2的栽培面积进行示范种植。
    3) 在项目执行期间,通过建立以丽江高山植物园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圃为中心,结合鲁甸、巨甸、三岔河等合作单位的基地作为实训点,向地方社区提供技术培训,以科技带动老百姓脱贫增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社区生态保护的新模式
    4) 项目执行期间,面向滇金丝猴分布关键地区的农户每年进行3次中药材栽培技术培训和指导,同时形成专有的培训教案。
    5) 在药用植物资源圃每年开展1-2次药用植物栽培种植管理科普宣传活动。
    6) 积累知识成果:提交培养成熟的药用植物日常栽培种植管理技术资料和一套药用植物林下回迁种植技术规范。

预算150000元

支出150000元

余额0元

报告日期: 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

        项目综述:SEE西南项目中心自2014年起,资助并与中科院丽江高山植物园合作执行该项目,项目对西南山地生物多样性热地地区进行持续的关注,建立了保育技术核心研发和扩散基地,推进了生物科学技术向民间的转换,提升了社区生计替代能力,提高了中草药的品质,不断完善了濒危植物资源圃对极小种群与濒危物种繁育和扩散的技术,形成了西南森林生态系统保育和向民间推广的技术核心基地,从而以点带面达到向地方社区提供药用植物生态种植技术培训(包括品种筛选、种苗繁育、回迁种植等核心环节),以科技带动老百姓脱贫增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社区的生态保护。


        项目实施及其成效: 在第一期合作建成1500m2濒危植物资源圃的基础上,每年持续进行植物本底调查,持续收集和繁育极小种群和濒危物种。实施成效如下。

        1、完善滇西北药用植物种植圃:扩大收集药用植物30种,滇西北药用植物种植圃已收集药用植物20种,主要有滇重楼、白芨、金铁锁、珠子参、羽叶三七、云当归、云木香、黄秦艽、大头续断、血上一枝蒿、贝母(梭砂贝母、暗紫贝母、平贝、川贝母)、岩黄连、滇边大黄。资源圃内重点栽培5种药用植物:大头续断(10m2)、滇牡丹(20m2)、滇黄精(20m2)、滇重楼(100m2)、珠子参(150m2)。

        2、建立完整的繁育技术:到目前为止,完成了云南特色药用植物的野生优良品种引种和人工繁育技术(包括品种筛选、种苗繁育、回迁种植、技术培训)体系。            3、形成了高山植物园技术核心-乡镇种植基地-农户技术扩散网络。连续4年向滇西北丽江市、迪庆州的5个县十多个乡镇提供3000人以上的培训。2018年上半年,7次至鲁甸、巨甸、三岔河等相应的合作单位基地实训点进行药用植物栽培和病虫害防治指导。2018年3月份,4月份以及9月份,至维西县塔城镇启别村,玉龙县塔城乡十八寨沟,玉龙县龙蟠乡鲁南村,香格里拉市上江乡良美村等做了3次培训,主要做中草药(重楼、珠子参、白芨、黄秦艽、当归)的种子萌发、种植和病虫害防治,超过400人参与培训。

        4、2018年4月向滇西北保护区村民共发了44000苗重楼苗:响谷箐21000苗、霞诺乡15000苗、互助组分发了6800苗、周边社区村民1200苗。2019年春季预计发36000苗重楼、白芨等草药苗。

        5、2018年7月16日,在药用植物资源圃开展了药用植物栽培种植管理科普宣传活动,展示对极小种群和濒危药用植物的保存科普教育。


        存在问题:对于以上的面向滇金丝猴分布关键地区的农户每年进行中药材栽培技术培训和指导目标任务中,截止到本次报告日期,能长期坚持培训的村民不多,每次都有新的村民过来参加,村民还不能完全掌握整个种植体系的完整知识技术。


        跟进方案:根据上一年进展,下一年跟进以下几个方面:1)滇西北药用植物种植圃还需要收集药用植物10种,同时收集的种子上交西南种质资源库保存;资源圃内再扩大栽培5种药用植物。2)2019年面向滇金丝猴分布关键地区的农户再进行3-4次中药材栽培技术培训和指导,同时形成专有的培训教案。3)在形成的互助组的基础上,动员骨干户做好示范,以互教互学的方式来促进学习;同时做好对骨干的培训和指导。4)完善培训内容的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课件,逐步形成基础教材。


二、西双版纳纳板河自然保护区 傣药社区扶持(2017-18)

2 傣医药种质资源保存、利用及社区减贫示范项目信息表 (项目编号: II-2

项目地:云南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项目周期:2017年4月1日——2019年3月31日(2年);

资金资助:总资金31万,2017年15万,后续实报实销

执行机构: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项目简介:热带雨林的傣医药是我国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人们需求的不断增大,对野生傣医药植物采取的掠夺式开发利用,造成了傣医药植物生境的破坏,致使许多野生傣医药植物的生存和繁衍面临严重威胁。该项目的开展将建立傣医药种质资源圃,在广泛收集、保存傣医药种质资源的基础上,优选出适宜当地种植、综合价值高的代表性种类进行可持续利用示范及推广,从而提高人们对傣医药的认知度和科学利用,促进傣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标任务:
1) 建立一块面积20亩的傣医药种质资源圃,引种不少于200种,每种不少于30株,提供引种傣医药植物名录册。
2) 至少选育出3种特色傣医药植物,每种至少繁育出1万株种苗。
3) 建立起200亩(100亩人工林、100亩自然林)林下傣医药植物人工种植示范园,推广种植广西马兜铃、箭根薯、紫色姜3种特色傣医药植物。
4) 至少培训出10名当地现代科学养蜂技术能手,开展至少50现代蜂箱滇南中蜂养殖示范。
5) 以傣医药种植资源圃为实训基地,至少开展1次综合性科普及宣传教育活动。

预算135000元

支出46810元

余额88190元

报告日期: 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

        项目综述:热带雨林的傣医药是我国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人们需求的不断增大,对野生傣医药植物采取的掠夺式开发利用,造成了傣医药植物生境——热带雨林的破坏,致使许多野生傣医药植物的生存和繁衍面临严重威胁。该项目的开展将建立傣医药种质资源圃,在广泛收集、保存傣医药种质资源的基础上,开展重点傣医药植物选育、扩繁、小规模化人工种植试验、示范,优选出适宜当地种植、综合价值高的代表性种类,在当地保护区进行林下可持续利用示范及推广,从而提高人们对傣医药的认知度和科学利用率。同时,进行相关技术培训和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傣医药的认知度和参与保护的力度,最终达到有效促进傣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和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


        项目实施及其成效:经过2017年夏季开始的逐步和持续的傣药收集和活体保育种植,实施成效如下。

        1、完成20亩的傣医药种质资源圃基础园地建设,为今后集中保存、扩繁傣医药种质资源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保障。

        2、完成200种傣医药植物的引种,并对已引种傣药植物进行编目,完成植物标牌的设计。目前正在逐步完善傣医药植物信息系统及数据库。

        3、已选育出通关散、箭根薯、紫色姜3种特色傣医药植物:3种特色傣医药植物长势良好,正在选育其它品种的特色傣药植物。正在开展箭根薯、省藤实生种繁育,已推广种植的示范园长势良好,正在商定明年推广种植的示范户。当地4个村子对林下种植很感兴,小糯有村开始了绞股蓝的种植。为村民的种植建立市场通道,项目同时与西双版纳傣医院合作,这些品种的市场前景非常乐观。

        4、已建立100亩人工林、100亩自然林林下傣医药植物人工种植示范园,人工林下种植示范园内长势良好;初步选定自然林下种植的区域,正选育合适品种。

        5、已完成盒框和格子两种蜂箱的安装培训,确定10名养蜂能手。提供58个盒框蜂箱和10个格子蜂箱给10名养蜂能手,开始进行科学养殖示范活动。

        6、项目实施至今具有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恢复的自然资本提升的功能,又能同时保持传统的傣药药源,同时提出村民多样性的生计和收益。项目区域已形成了一个多功能、综合型的宣教及实训基地,可以成为生态修复和本地多种经营发展的综合实验基地。

        7、通过项目的实施,确定了箭根薯、通关散、紫色姜、姜黄、绞股蓝、肾茶、滇南中蜂等为今后重点规模化种植和养殖的品种,这些品种不仅当地村民乐于接受,而且市场前景非常乐观,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存在问题:近年来,气温上升,雨季超过预期,雨季持续时间长,对药材的种植产生一定影响;养蜂项目也受雨季的影响,蜂群数量和培训工作都往后延迟了一段时间。


        跟进方案:根据上一年进展,下一年跟进以下几个方面:1)完成苗圃建设、繁育出1万株种苗,用于推广和种植扩散;2)养蜂项目需选出8-10个对养蜂有兴趣,并愿意在保护区同时从事傣药种植与养蜂的村民,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培训学习,可以把人召集到大渡岗乡茨菜塘村进行养蜂技术学习。从12月份的分蜂到3月的取蜜,一套流程每月至少花费半个月的时间进行连续学习,才能达到管理20-40群蜂以上的能力;3)开展科普宣教活动,宣传和推广傣药的林下种植,让老百姓发展傣药,种植傣药,提高生计收入。

1 在丽江植物园开展科普宣传活动

2 维西县塔城镇重楼苗的发放

3 蜂及濒危中草药种植技术培训

4 许琨老师在巨甸基地

5 傣药苗圃

6 傣药定植

7 傣药挂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