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3. 图文资讯
  4. /
  5. 极小种群物种保护——云南梧桐绝处逢生

极小种群物种保护——云南梧桐绝处逢生

“地球上的生物圈构成了一个生命共同体。现存物种都是亿万年演化而来的宝贵遗产;任何物种的消失,都会降低生命共同体的稳定性。”

——闻丞博士

一、从概念到行动的

极小种群物种保护之路

云南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位居全国之首,与此同时,野生动植物的多样性和脆弱性并存。如果不加以保护,种群持续下降、缺乏基因交流,有可能导致下旋式灭绝漩涡。


2010年3月云南省林业厅和云南省科学技术批准实施《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规划纲要(2010年至2020年)》,随后出台了《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紧急行动计划(2010年至2015年)》,明确了极小种群基本定义。


民间机构积极行动。2009年1月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组织开展的对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华盖木、黑长臂猿、豚鹿、白眉长臂猿、滇金丝猴等极小种群物种的调查、研究和保护。2013年阿拉善SEE基金会积极响应,并捐助资金50万元,对西黑冠长臂猿等物种进行保护。


2016年SEE西南项目中心发起了 “SEE诺亚方舟”生物多样性专题环保项目,通过协助政府、联合科研院校、保护区和社区,实施珍稀濒危、极小种群物种的紧急抢救。2019年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启动极小种群物种保护专项资金,向云南林业和科研部门征集了极小种群物种名单,征集到动物18种、植物26种。


2020年,阿拉善SEE西南项目中心对云南梧桐和西黑冠长臂猿提供了30万元资金进行保护。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许多危在旦夕的极小种群物种,实现逆天改命。云南梧桐就是其中之一。

云南梧桐

(杨静 拍摄)

二、濒危重现后

拉开保护帷幕之路

云南梧桐:落叶小乔木,高可达15米,树皮青带灰黑色,略粗糙,叶型掌状3裂。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昆明植物所)杨静副研究员描述:“走近看,可以看到叶子背面有绒毛,摸起来手感就像人们穿的内加绒一样。最有特色的是,它是雌雄异花,花具有变色现象。花初开,你第一天来看时为黄色,等到了第二天,花就变为红色。”


这是关于云南梧桐形态特征的描述,正是这看似普通的植物,却经历了极其曲折的生存史。


历史上,云南梧桐曾经分布较广,《中国植物志》中记载云南梧桐:生于海拔1600-3000米的山地或坡地、村边,路边也常见。正如元谋县林业站工作人员所说:“小的时候,在我们这里常常可以看到云南梧桐,还有其他一些本地树种,它们都是曾经伴着我们童年成长的记忆。”


1987年公布的“第一批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中,云南梧桐已经被列为二级重点保护植物。


1998年世界保护联盟(IUCN)公布世界受威胁树木名录,将其列为我国野外灭绝的特有植物之一。


因为认为其消失于野外,失去保护的必要,1999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没有了云南梧桐。


关于灭绝的原因,《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卷,1992)记载:“由于云南中部地区开发早,自然植被破坏大,故云南梧桐的野生植株已难找到,野生植株几乎绝迹”。昆明植物所杨静副研究员:“调查发现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老百姓会用它的树皮搓绳子,供销社当时收购过这个绳子,可能影响了这个物种的生存。我们在野外观察的时候发现,放牧的山羊会够上去吃云南梧桐的花,我们猜测山羊可能也会啃食它的幼苗影响云南梧桐更新。”


2004年,四川省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发现了残存的一个小种群。共200余株,成为了重新发现的第一个野外种群。该种群因位于国家级保护区中,先天具有了就地保护的良好态势。但是云南省是否还分布有云南梧桐的疑问,没有确定的答案。


2017年7月,著名濒危物种保护专家、昆明植物所孙卫邦研究员的调查队来到丽江大东乡开展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项目(中国西南地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调查与种质保存)和NSFC-云南联合基金重点项目(极小种群野生植物高风险灭绝机制及保护有效性研究)的野外调查和实验。调查队的杨静等人发现了被认为在云南已经“野外灭绝”的云南梧桐。


调查队随后来到元谋县江边乡开展实验时,再次在一个小山崖的岩缝中发现了十余株云南梧桐。


杨静等在元谋县江边乡沙沟箐村的

一处山崖发现云南梧桐


元谋县江边乡沙沟箐村


云南梧桐可以在艰酷的生境中生存,在土壤贫瘠的岩石上也能够见到幼苗生长。它的萌蕖能力很强,幼苗具有膨大的储水茎,使其具备了显著的抗酷热和干旱能力。


杨静:“因为了解金沙江干热河谷的专家认为过去云南梧桐是比较多的。这个情况,决定了我们对它的保护目标是可以多回归一些,多栽培一些。”


干热河谷,云南梧桐生境

(李聪佳提供)


云南梧桐幼苗具有膨大的储水茎
为了对残存的种群进行种质资源抢救性保护,阿拉善SEE西南项目中心决定,以诺亚方舟项目申请SEE基金会的极小种群保护专项资金,专门对云南梧桐和西黑冠长臂猿做拯救保护。昆明植物园孙卫邦研究员曾经在2009年将5株野外漾濞槭树的种子繁育成活,发展到1060株。2017年又将新发现的其它野外种群,繁育了四万株,并于2019年将其中的2000株漾濞槭捐赠给横断山新主植物园,由村民回归种植。
基于以上成功案例,2020年,SEE诺亚方舟项目资助并联合昆明植物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以下简称热区所),发起了云南梧桐抢救性保护子项目,通过就地保护与人工繁育及迁地保护相结合,定期对元谋种群开展监测巡护,并在昆明植物园及元谋当地建立迁地保护种群及回归种群,对云南梧桐进行种群重建。


从左至右,

昆明植物所陶丽丹、昆明植物所孙卫邦、

SEE西南项目中心蕭今、

热区所廖承飞、昆明植物所李凤荣

三、多方联合,共寻共寻

保护的技术措施之路

同区域近地回归种植


经过一年的努力,热区所成功繁育云南梧桐幼苗上2000多株。2021年6月22日,在一场雨到来时,孙卫邦研究员和西南项目中心的蕭今秘书长及热区所工作人员,在元谋开展了第一次云南梧桐种群重建野外回归种植实施,种下了2000株幼苗。


孙卫邦在检查云南梧桐育苗情况


需要生态修复的原始地貌与植被


热区所金杰所长及元谋实验站的科技人员

对干热河谷云南梧桐回归实验的地块

进行选择记录


工作人员对将要回归栽培的幼苗

进行植株形状记录和挂牌


回归落地的云南梧桐


孙卫邦在讲解回归栽培技术要点


第一批回归实施栽培的幼苗
原生境野外种群增强回归种植

在6月同区域回归种植实验的基础上,2021年9月1日,阿拉善SEE西南项目中心、昆明植物所、热区所和元谋县林草局等单位,在元谋县江边乡沙沟箐村云南梧桐的野外种群处,共同开展了野生植株单株挂牌、竖立就地保护提示牌和增强型回归的保护行动。2017年,杨静等人,就是在元谋县江边乡沙沟箐村发现了这个野外种群。


著名濒危物种保护专家孙卫邦研究员介绍:“对极小种群物种开展抢救性保护的几个措施,包括就地保护、近地保护、迁地保护、回归自然与种群重建。就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很重要一个保护措施,它同时保护了这个物种以及它的生境,让这个地方尽可能的避免人为干扰,可以自然的更新。”


元谋县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云南梧桐保护活动


孙卫邦介绍保护方式并为野外植株挂牌

     “就地保护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或者保护地来保护目标物种及其生境。建立保护区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云南省发展了建设保护小区或者保护点的概念,为分布在保护区有效保护范围外的物种、种群和个体开展就地保护,成为自然保护区的补充。今天我们要给野外的云南梧桐挂上牌子,告诉大众这是我们要重点保护的目标物种。”


元谋县江边乡沙沟箐村
云南梧桐野外种群处竖立就地保护提示牌

      除了就地保护,孙卫邦还介绍了增强型回归。“如果一个种群太小了,那么我们要人工培育苗木,回栽到这个种群里去增加种群规模,就叫增强性回归,目的就是把这个种群变成更大的种群,使其发展成一个稳定的种群。”随后,项目合作机构共同在这个野生种群点,进行了30株的增强性回归种植。


护林员将苗木搬上种植点


在就地保护点回归栽培幼苗


对种好的云南梧桐苗木装上环签

孙卫邦介绍了昆明植物园专门设计的植物名牌上的信息:“植物名牌除了包含物种中文名和拉丁名外,还有二维码,可以通过扫描进一步了解物种的其他特征。植物名牌采用了可伸缩的弹簧来悬挂在植株上,随着树的长大,弹簧不断拉大,不会破坏树皮影响其生存。”



昆明植物园专门设计的植物名牌


除了保护性的回归种植和重建梧桐种群,阿拉善SEE西南项目中心、昆明植物所、热区所和元谋县林草局还向沙沟箐村的村民和护林员们赠送了20余株人工繁育的云南梧桐幼苗,鼓励村民和护林员自行栽培和学习管护,以提升当地居民对本地濒危物种的认知与保护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社区共管力量在极小种群保护影响力。


杨静副研究员向社区居民
介绍云南梧桐栽培


向社区居民赠送苗木


大家随后参观了云南梧桐在热区所的回归实验点。廖承飞副研究员介绍为何选择这片区域种植:“这里环境可控,排除了人为干扰,对种群繁衍比较有利。

在回归点顽强生长的云南梧桐幼

如今雨季过去了,回归的幼苗存活率约有60%。大家推断:“苗的成活情况主要跟苗质量有关系。由于种子的成熟度是不一样的,出苗的时间也是前后不整齐,有的苗根系好,有的苗根系差,所以回归种植后,通过大自然的筛选,留下了强悍的,那些弱的差的就像温室里的花朵就存活不了。”


虽然要抢救云南梧桐,让其种群数量增长,但孙卫邦研究员认为:“让苗木回归自然,自然是比较残酷的,通过自然才能筛选出优秀的个体。”


廖承飞副研究员也表示:“旱季和冬天是野外回归苗的两个坎。不过元谋冬天温度舒适,对云南梧桐的过冬不是问题,只要熬过旱季,明年存活的苗就没多少问题了。”

四、持续探索

挖掘本土物种自然资源价值之路

谈到云南梧桐的保护与利用,元谋县林草局副局长李闻波表示:“增加它的种群分布数量后,进行下一步开发性利用研究,我认为对增加这个种群的一个数量和分布有比较好的作用。”


孙卫邦和廖承飞
在评估云南梧桐在野生环境下生长情况


孙卫邦研究员也说到:“保护一个物种能够带动其他物种保护,云南梧桐是金沙江干热河谷的主要乔木物种,也是乡土树种。希望保护云南梧桐能够带动金沙江干热河谷中其他物种的保护,尤其是对本土物种的重视和利用。”


针对本土物种的重要性,杨静副研究员介绍到:“我认为云南梧桐应该是一个造林绿化很好的本土物种,它除了耐受本地严酷生境外,种子具有营养,可能为本地的动物提供了一个熟悉的食物来源,容易参与到本地生物链中来,具体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落地后的种子被小动物啃食

SEE诺亚方舟执行主席蕭今认为:“植被修复是生态系统恢复中的基础建设。极小种群云南梧桐的拯救保护,为乡土植物回归种植做出了示范,也为云南的干热河谷的植被修复找回了一个潜在的树种,同时也为动物提供了食物,延伸了自然界的食物链。希望阿拉善企业家的资金继续资助和参与到这样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中。”

我们在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之一的中国西南山地,尝试保存一座诺亚方舟,让自然的物种自由繁衍,不离开原生栖息地。


SEE诺亚方舟项目致力于高山原始森林和高原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并特别针对濒危物种以及极小种群物种进行保护,努力探索人类社会与生态体系友善的依存关系。


诺亚方舟项目目前包括滇金丝猴保护、喜马拉雅蜂养殖与保护、濒危药用植物保护、高原江河土著鱼类保护、绿孔雀保护、亚洲象保护、保护区村庄和溪流垃圾不落地、山村生态卫浴、横断山新主植物园。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SEE诺亚方舟

Copyright © 2018~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 - 诺亚方舟项目
滇ICP备1700857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