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 | 行走梵净山,我们在云海中等待天光与甘露
原创 生态毅行 阿拉善SEE西南项目中心 2018-11-09
2018年7月2日贵州梵净山一举成为中国第53项世界遗产。不了解梵净山的人会问:为什么是梵净山?如果我们只用平常看待名山大川的方式去了解它,就很难了解它出众外形或宗教下,所孕育的生命。走近她,或能领略一二。
10月27日-29日,梵净山生态毅行-体验行 与 阿拉善SEE公益金融二班的梵净山商业与公益研学之旅共同在贵州铜仁梵净山举行。通过行走梵净山景区西线,以万米睡佛为起点,途经黑巷子、十月怀胎树等景点,在拜佛台停留,全长约7公里。
出发前,萧今老师以问道梵净山为主题,对全球环境气候问题,提出创业过程中企业家如何保护住中国现有的自然资源。并在毅行结束后邀请到多位嘉宾与大家共同讨论这一问题。
一、行走
相比梵净山东线,西线一路很少见到游客向上爬。我们一行十几人,以万米睡佛作为梵净山第一眼,看光从云峰中穿透。
照片由杨星提供
开始前进!听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石磊老师讲讲梵净山的植物有何特点。你知道梵净山上的树为什么长不高吗?是因为喀斯特地貌土层薄、气温低,树难长高。
在梵净山天气无好坏,雨雾蒙蒙时山脊与岩石隐匿其中,风一会儿来吹撒眼前朦胧,豁然开朗更显珍贵。
天晴时,阳光又在这里造了别样世界。岩石上的苔藓、夏秋变换而出的多彩枝叶,光和风一起追赶云雾,贴近每个人,如果你愿意听,自然有秘密让你感知。
我们启程,一开始是散步,轻松惬意;后来我们想要速度,步履不停感受步伐落在山脊上;再后来快靠近山顶,我们停下来,保持距离以观仰山和雾的相伴。山顶上蚂蚁般大小的人,爬爬停停,一样渴望最高处。
借几张凳子,拼凑拼凑,饭桌和椅子,摆上当地的特色米豆腐,牛肉干巴,就着热姜水,他们说太好吃了!
突然停下,被什么吸引?几十米之上的岩体上落下了水珠,打在石板路上,打在我们的身上。点滴的凉意,请赶路的脚步等一等。
二、分享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资深生态与生物多样性专家吉姆·桑赛尔在对梵净山实地考察时发出感慨:“梵净山就像一个生态孤岛,上面有很多物种在里面生存、发展它的周边就是人类活动的海洋”。
我们仅仅走过梵净山的一隅,便能生出诸多感叹。梵净山与贵州的山水,动植物与生态保护,看过之后,我们来听听几位专家的分享。
贵州三特梵净山旅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韦保华先生,为各位分享梵净山生态旅游区运作与社会责任,把梵净山本体放在了保护对象第一位。对这座山的生态资源和人为资源心怀敬畏,把共同获得可持续生存方式的一个愿景落到实处。
贵州省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站长冉景丞老师,对贵州的生态地理与生态环境做多个案例分析,动植物所面临的生境破坏、生物物种威胁;石漠化问题、贫困导致的保护与发展的矛盾。贵州省建立了自然保护区122个(其中国家级10个)、森林公园78个、湿地公园46个(其中国家级40个),通过这些保护形式保护了贵州90%的自然生态系统和85%的生物物种。生态保护仍然存在问题,过去的努力,今天的努力以更好的保护生态系统。
北京镜朗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生存委员专家、参与过世界申遗多个项目的闻丞老师,从中国生态地图的角度,分享了生物地理省、中国的风、水和山进一步解析生物地理省的形成,最后从全球视野下的探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保护情况。
国家林草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IUCN绿色名录委员,鹿篱工社社长刘保党老师为大家分享中国世界自然遗产管理的问题、前景与对策。中国世界自然遗产管理所面临的重申报、轻保护、管理规划及制度、经济欠发达及社区发展、科研和社会参与等多方面问题,并就问题对策与大家讨论。而世界遗产的未来,刘老师提出回到“初心”、加大社会参与的力量和角色的转变。
《中国周刊》执行主编杨剑坤老师,分享中国环保公益的现实与挑战。以媒体服务对生态文明建设关注,对自然保护、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进行解读,分享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域与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实践案例。
感谢贵州三特梵净山旅业有限公司、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申冰导演团队、以及各位毅行者的体验。
毅行者谭红说以前怕自己走不完,走完这一趟,希望自己能去走下一次生态毅行。
好!我们下次毅行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