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度濒危,极速行动,我们在做绿孔雀保护
李惠 阿拉善SEE西南项目中心 2018-09-04
1、谁在关注绿孔雀濒危?
团队的萧老师第一次意识到云南的绿孔雀濒危,还是因为被鸟友们科普那些流传在各个群里“开屏的孔雀”——扇状冠羽、脸部呈白色、蓝色颈羽,这是印度亚种的蓝孔雀,哪里是中国本土的绿孔雀。萧老师暗自感叹:在中国,绿孔雀已经很久被人见到过了……
开屏求偶的绿孔雀
绿孔雀是世界上体型最大(体长180-230cm)、羽毛最华丽的雉类动物之一。它体态优美,深受中国古代诗人的衷爱,“碧凤一飞去,空遗碧鸡名”,等类似对绿孔雀的描述曾频繁被写进诗词歌赋中。“碧凤”的原型,中国本土孔雀物种——绿孔雀,而如今,绿孔雀只在云南省的3个县区被发现。来自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调查分析显示,绿孔雀的数量已不足500只,且数量一直在呈下降趋势,绿孔雀已经比大熊猫还濒危。
2017年3月16日,一篇《谁在“杀死”绿孔雀?中国最后一片绿孔雀完整栖息地即将消失》让舆论焦点瞬间聚集在绿孔雀这一物种上,公众关心绿孔雀的数量与现状,但长期对绿孔雀进行调查研究的科学家们,以及长期在村庄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政府部门更想做的是,如何让绿孔雀的种群得到复壮。
绿孔雀觅食的河滩
2017年9月,我们阿拉善SEE西南项目中心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玉溪观鸟协会、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云南野鸟会等机构及其专家,经过半年多的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实地调研和相互咨询,共同拟订绿孔雀栖息地共管保护小区项目。计划用五年时间每年50万,实施绿孔雀栖息地保护和自然繁育监测。
2、谁在等待绿孔雀的一声鸣叫?
2018年3月19日,阿拉善SEE西南项目中心与鸟类专家韩联宪老师一同前往玉溪市新平县,对由当地村民组成的8人绿孔雀巡护队进行保护知识培训,同时对绿孔雀进行监测。
巡护队培训
3月的云南玉溪市新平县气温比昆明高出许多,但凌晨4点起床仍然要裹紧身上的冲锋衣。越野车把我们送到山顶赶羊人居住的木屋旁,接着,我们必须紧跟头灯打出的光,钻进树林,耐心等待遥远山脚下传来的绿孔雀鸣叫之音。
在连续的下坡转弯后,巡护队长刘大哥把我们带到了一处坡度稍缓的林间空地,等待山脚的绿孔雀晨鸣。悄声坐下后,我便听到环绕四周叽叽喳喳的鸟鸣,但其中并无绿孔雀的鸣叫。绿孔雀在2月就已进入繁殖期,成年雄鸟会发出高声鸣叫来表明自己的“领地”。高亢洪亮的声音,千米之外也能听到,这也为调查绿孔雀提供了方便的条件。
玉溪观鸟协会与巡护员一同做红外相机布设
在我们昏睡之际,刘队长的提醒声与几声洪亮的鸣叫一并飞入耳中,当我把攥在手里的手机刚调到录音的功能时,鸣叫便停止了。刘队长说绿孔雀一会儿还会鸣叫,让我们耐心等等。虽然欣喜,但大家并不敢用肢体表达,唯恐惊扰山脚的绿孔雀,只能互相以眼神传递兴奋。如果我们错过清晨这段时间,只能等到傍晚才能再次听到绿孔雀的鸣叫。
绿孔雀习性▼
绿孔雀通常在高大的乔木上夜宿,每天清晨醒来后,首先抖动和疏理羽毛,再逐渐下树活动。它下树活动的时间与季节和日出有关,夏季在6时左右,冬季则较晚。下树后便开始觅食,春季和夏季取食后,由于气候干燥,常到河边饮水并在沙滩上沙浴或静栖。中午主要在林缘或林中静栖,直到接近傍晚左右才再出去觅食和活动。取食后才回到夜宿地栖息。
觅食的绿孔雀
不多时,一阵连续的鸣叫传来,刘队长急忙为我们分析大概位置,我们焦急制止,希望能录到一阵完整的绿孔雀之音,但仍未如愿。有了这次经验,我们再次与刘队长确认好大家保持沉默状态,直到再次听完绿孔雀鸣叫方可发声。
对面山头已被朝阳染红了,我们持续等待,盼望能再次听到绿孔雀的高声鸣叫。用来止饿的花生米还未嚼碎吞入我的肚中,第3轮鸣叫开始了。我快速点开录音功能,倾听响彻山谷的且具有穿透力的鸣叫,但仍有其他声音混入。
一阵闷闷的声音传来,右手边的萧老师问我是什么声音,四处寻找,左右方和下方都不是声源方位,转头一看,让人哭笑不得:志愿者小伊前一天晚上喝太多浓茶,因此一夜没能入睡,好不容易落脚停歇,听到了前两轮的绿孔雀鸣叫后,终于忍不住躺在山坡上打起了瞌睡,那闷闷的声音便是他的呼噜声。
从左至右依次为巡护员、萧今老师、巡护队刘队长、小伊
天光乍破时,我们聆听绿孔雀之音的小分队开始返回赶羊人的木屋,半程未到,巡护队长刘大哥突然指向1.5千米之外的山脚河滩处,说那里有6只绿孔雀,它们在河滩上喝水,漫步、玩耍,不久便钻进了树林。我们虽然看的不太清楚,却十分感激和庆幸能在山腰隐约看到山脚绿孔雀的身影。
与另外一支由韩联宪老师带队的巡护员小分队汇合后,我们队的小伊依然对刚刚看到绿孔雀的经过激动不已,他说找了一年绿孔雀,就算今天只是远远看到,也已经非常满足了。
3、谁从儿时开始,牵挂绿孔雀?
2016年12月,小伊听闻绿孔雀极度濒危后,开始独自一人在山中寻找绿孔雀,14个月的寻找,只有一次与绿孔雀狭路相逢,却擦身而过。他想亲眼看看这个在他童年便听过其鸣叫的动物,想确认如今它们真的那么稀少吗?
5岁时,小伊第一次听到绿孔雀的鸣叫。那时,他与父亲一起到离家10千米外的河谷放牛,因为家近的空地大多被种上了甘蔗,20多头黄牛很难填饱肚子,所以他们便沿着汇入怒江口的小溪流寻找足够的草地以让黄牛吃饱。听到一阵叫声后,父亲告诉他那是绿孔雀的鸣叫,这是小伊第一次对这一物种产生记忆。
经济作物地
2004年开始,山中能被开发的土地全部变成了甘蔗地,山顶边缘的陡坡都无一幸免,大规模的经济作物种植导致绿孔雀栖息地急剧缩减,它们的踪迹更加难寻。自此之后,小伊便在没有听过绿孔雀的鸣叫之音。
小伊下决心自己去山里找绿孔雀后,第一件事便是向村里曾经的猎人们请教。这些老猎人虽已多年不打猎,但说起找绿孔雀的方法仍然十分在行。比如繁殖季节早晚听鸣叫;它们会去山沟水塘喝水(但这些地方不容易留下痕迹);林下开阔地会有绿孔雀玩耍求偶的痕迹;它们喜欢待在经常有牛羊穿行的荒地;它们喜欢去有榕树的地方……这些方法都是猎人们从多年打猎经验中总结出来的。
14个月的时间,小伊把这些方法试了个遍,却只看到了一只奔向山顶没有华丽覆羽的绿孔雀,相遇的时间过于短暂,以致于他都没来得及判断这只绿孔雀是雌鸟还是亚成体的雄鸟。等到2017年底,他才逐渐意识到,不是这些方法不对,而是因为绿孔雀太过稀少。
4、绿孔雀保护行动,聚集多方努力
2018年2月,小伊成为阿拉善SEE西南项目中心的志愿者,团队的萧老师知道他花费一年多的时间在找绿孔雀,便把绿孔雀栖息地共管小区的项目交给他对接。小伊深知,一个人势单力薄,众人使劲儿才能聚集更大的能量去推动一个项目的落地执行。绿孔雀的保护,只有实现公众参与,项目才能成功推进。
绿孔雀栖息地共管保护小区项目的执行时间是5年。在这5年里,我们希望绿孔雀的数量增长、种群自然复壮,同时为绿孔雀和其它动植物建立一个自然栖息地,我们更加希望身边的朋友能和我们一起关注绿孔雀及其栖息地的保护,让这一几乎消失在社会认知中的中国本土绿孔雀物种重新焕发生机。
极度濒危,极速行动,我们在做绿孔雀保护
李惠 阿拉善SEE西南项目中心 2018-09-04
1、谁在关注绿孔雀濒危?
团队的萧老师第一次意识到云南的绿孔雀濒危,还是因为被鸟友们科普那些流传在各个群里“开屏的孔雀”——扇状冠羽、脸部呈白色、蓝色颈羽,这是印度亚种的蓝孔雀,哪里是中国本土的绿孔雀。萧老师暗自感叹:在中国,绿孔雀已经很久被人见到过了……
开屏求偶的绿孔雀
绿孔雀是世界上体型最大(体长180-230cm)、羽毛最华丽的雉类动物之一。它体态优美,深受中国古代诗人的衷爱,“碧凤一飞去,空遗碧鸡名”,等类似对绿孔雀的描述曾频繁被写进诗词歌赋中。“碧凤”的原型,中国本土孔雀物种——绿孔雀,而如今,绿孔雀只在云南省的3个县区被发现。来自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调查分析显示,绿孔雀的数量已不足500只,且数量一直在呈下降趋势,绿孔雀已经比大熊猫还濒危。
2017年3月16日,一篇《谁在“杀死”绿孔雀?中国最后一片绿孔雀完整栖息地即将消失》让舆论焦点瞬间聚集在绿孔雀这一物种上,公众关心绿孔雀的数量与现状,但长期对绿孔雀进行调查研究的科学家们,以及长期在村庄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政府部门更想做的是,如何让绿孔雀的种群得到复壮。
绿孔雀觅食的河滩
2017年9月,我们阿拉善SEE西南项目中心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玉溪观鸟协会、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云南野鸟会等机构及其专家,经过半年多的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实地调研和相互咨询,共同拟订绿孔雀栖息地共管保护小区项目。计划用五年时间每年50万,实施绿孔雀栖息地保护和自然繁育监测。
2、谁在等待绿孔雀的一声鸣叫?
2018年3月19日,阿拉善SEE西南项目中心与鸟类专家韩联宪老师一同前往玉溪市新平县,对由当地村民组成的8人绿孔雀巡护队进行保护知识培训,同时对绿孔雀进行监测。
巡护队培训
3月的云南玉溪市新平县气温比昆明高出许多,但凌晨4点起床仍然要裹紧身上的冲锋衣。越野车把我们送到山顶赶羊人居住的木屋旁,接着,我们必须紧跟头灯打出的光,钻进树林,耐心等待遥远山脚下传来的绿孔雀鸣叫之音。
在连续的下坡转弯后,巡护队长刘大哥把我们带到了一处坡度稍缓的林间空地,等待山脚的绿孔雀晨鸣。悄声坐下后,我便听到环绕四周叽叽喳喳的鸟鸣,但其中并无绿孔雀的鸣叫。绿孔雀在2月就已进入繁殖期,成年雄鸟会发出高声鸣叫来表明自己的“领地”。高亢洪亮的声音,千米之外也能听到,这也为调查绿孔雀提供了方便的条件。
玉溪观鸟协会与巡护员一同做红外相机布设
在我们昏睡之际,刘队长的提醒声与几声洪亮的鸣叫一并飞入耳中,当我把攥在手里的手机刚调到录音的功能时,鸣叫便停止了。刘队长说绿孔雀一会儿还会鸣叫,让我们耐心等等。虽然欣喜,但大家并不敢用肢体表达,唯恐惊扰山脚的绿孔雀,只能互相以眼神传递兴奋。如果我们错过清晨这段时间,只能等到傍晚才能再次听到绿孔雀的鸣叫。
绿孔雀习性▼
绿孔雀通常在高大的乔木上夜宿,每天清晨醒来后,首先抖动和疏理羽毛,再逐渐下树活动。它下树活动的时间与季节和日出有关,夏季在6时左右,冬季则较晚。下树后便开始觅食,春季和夏季取食后,由于气候干燥,常到河边饮水并在沙滩上沙浴或静栖。中午主要在林缘或林中静栖,直到接近傍晚左右才再出去觅食和活动。取食后才回到夜宿地栖息。
觅食的绿孔雀
不多时,一阵连续的鸣叫传来,刘队长急忙为我们分析大概位置,我们焦急制止,希望能录到一阵完整的绿孔雀之音,但仍未如愿。有了这次经验,我们再次与刘队长确认好大家保持沉默状态,直到再次听完绿孔雀鸣叫方可发声。
对面山头已被朝阳染红了,我们持续等待,盼望能再次听到绿孔雀的高声鸣叫。用来止饿的花生米还未嚼碎吞入我的肚中,第3轮鸣叫开始了。我快速点开录音功能,倾听响彻山谷的且具有穿透力的鸣叫,但仍有其他声音混入。
一阵闷闷的声音传来,右手边的萧老师问我是什么声音,四处寻找,左右方和下方都不是声源方位,转头一看,让人哭笑不得:志愿者小伊前一天晚上喝太多浓茶,因此一夜没能入睡,好不容易落脚停歇,听到了前两轮的绿孔雀鸣叫后,终于忍不住躺在山坡上打起了瞌睡,那闷闷的声音便是他的呼噜声。
从左至右依次为巡护员、萧今老师、巡护队刘队长、小伊
天光乍破时,我们聆听绿孔雀之音的小分队开始返回赶羊人的木屋,半程未到,巡护队长刘大哥突然指向1.5千米之外的山脚河滩处,说那里有6只绿孔雀,它们在河滩上喝水,漫步、玩耍,不久便钻进了树林。我们虽然看的不太清楚,却十分感激和庆幸能在山腰隐约看到山脚绿孔雀的身影。
与另外一支由韩联宪老师带队的巡护员小分队汇合后,我们队的小伊依然对刚刚看到绿孔雀的经过激动不已,他说找了一年绿孔雀,就算今天只是远远看到,也已经非常满足了。
3、谁从儿时开始,牵挂绿孔雀?
2016年12月,小伊听闻绿孔雀极度濒危后,开始独自一人在山中寻找绿孔雀,14个月的寻找,只有一次与绿孔雀狭路相逢,却擦身而过。他想亲眼看看这个在他童年便听过其鸣叫的动物,想确认如今它们真的那么稀少吗?
5岁时,小伊第一次听到绿孔雀的鸣叫。那时,他与父亲一起到离家10千米外的河谷放牛,因为家近的空地大多被种上了甘蔗,20多头黄牛很难填饱肚子,所以他们便沿着汇入怒江口的小溪流寻找足够的草地以让黄牛吃饱。听到一阵叫声后,父亲告诉他那是绿孔雀的鸣叫,这是小伊第一次对这一物种产生记忆。
经济作物地
2004年开始,山中能被开发的土地全部变成了甘蔗地,山顶边缘的陡坡都无一幸免,大规模的经济作物种植导致绿孔雀栖息地急剧缩减,它们的踪迹更加难寻。自此之后,小伊便在没有听过绿孔雀的鸣叫之音。
小伊下决心自己去山里找绿孔雀后,第一件事便是向村里曾经的猎人们请教。这些老猎人虽已多年不打猎,但说起找绿孔雀的方法仍然十分在行。比如繁殖季节早晚听鸣叫;它们会去山沟水塘喝水(但这些地方不容易留下痕迹);林下开阔地会有绿孔雀玩耍求偶的痕迹;它们喜欢待在经常有牛羊穿行的荒地;它们喜欢去有榕树的地方……这些方法都是猎人们从多年打猎经验中总结出来的。
14个月的时间,小伊把这些方法试了个遍,却只看到了一只奔向山顶没有华丽覆羽的绿孔雀,相遇的时间过于短暂,以致于他都没来得及判断这只绿孔雀是雌鸟还是亚成体的雄鸟。等到2017年底,他才逐渐意识到,不是这些方法不对,而是因为绿孔雀太过稀少。
4、绿孔雀保护行动,聚集多方努力
2018年2月,小伊成为阿拉善SEE西南项目中心的志愿者,团队的萧老师知道他花费一年多的时间在找绿孔雀,便把绿孔雀栖息地共管小区的项目交给他对接。小伊深知,一个人势单力薄,众人使劲儿才能聚集更大的能量去推动一个项目的落地执行。绿孔雀的保护,只有实现公众参与,项目才能成功推进。
绿孔雀栖息地共管保护小区项目的执行时间是5年。在这5年里,我们希望绿孔雀的数量增长、种群自然复壮,同时为绿孔雀和其它动植物建立一个自然栖息地,我们更加希望身边的朋友能和我们一起关注绿孔雀及其栖息地的保护,让这一几乎消失在社会认知中的中国本土绿孔雀物种重新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