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自然保护教育,有几环?| SEE绿色教育培训回顾
原创 阿拉善SEE西南项目中心 2019-01-21
热带植物园的早晨,空气中水雾氤氲。课程第一天,好几位学员未能料到地处热带气候的版纳早晨竟有如此凉意,穿着短袖冻得瑟瑟发抖。在这之后,大家学聪明了,外套一定随身携带。和热带气候一样让人印象颇深的,是这场5天的培训。
1月12日-16日,SEE诺亚方舟-在地自然保护(绿色)教育培训,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举行并顺利完成。37位学员参与了为期5天的课程培训。培训由阿拉善SEE西南项目中心、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云南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共同举办。
我们的大合影~ 拍摄/赵江波
学员们来自西南山地各保护区和民间自然保护机构。7个保护区: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兰坪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理剑川剑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一线保护机构:西双版纳保护区观鸟协会、绿孔雀栖息地保护执行团队玉溪观鸟协会、杉野自然,共27人。同时对SEE项目中心开放了6个名额、与其他自然教育机构开放了4个名额。
环境解说体验-看得出来他们在扮演小学生吗~
学员们通过5天的课程培训,学习生态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案例;环境解说理论、技巧与活动设计;环境教育理论、技巧与活动设计;科普文章写作要点、技巧与练习; 最后是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与宣传设计及展示。
环境教育活动体验-谁还不能是棵树呢~
对于有一线保护实践的学员,课程理论与实操相辅相成。通过实操进一步理解理论与技能的实用意义,促进学员结合在地自然保护经验,形成关于当地生态系统的知识。
1、破冰——大风吹来了你们
“大风吹,吹什么?吹所有的自然名”!围成圈的各类“动植物”顿时飞奔,重新寻找自己的位置。犀鸟、金雕、竹节虫、鸵鸟、啄木鸟、印支虎、曼陀罗、雪松、火焰树、绿绒蒿、银杏,当各类物种突破地域与时间聚在了一起,他们会为各自的“栖息地”带回什么?
2、搭建框架——你和你的“栖息地”
萧今老师首先为学员搭建保护行动-绿色教育的理论基础、生态伦理观、行动逻辑,宣传动员的框架以及分享案例。引导大家思考社会变迁、人生旅途和自然环境变化的过程,让学员对所在地的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做反思,激发大家开始考虑修复方案。
《生态伦理与可持续发展》萧今
通个参与式小组讨论,6个小组对自然资源与人的关系做了分类。
一、 满足人类基本生存
水、土地、空气、草、木材、野生动物食材、野生药材、野生浆果、微生物
二、 改善生活福利
石油、天然气、矿产、风能、太阳能、潮汐能、核能、微生物
三、 提高精神文化
生态旅游、艺术和文创需要的资源,包括木头、树根、自然景观等。
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位学员 与SEE湖南中心区域代表互相分享交流
3、生境恢复——“栖息地”如何恢复?
要改变人类的行为,先了解栖息地和植被恢复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技术,从思维逻辑上主动分析植被修复案例中遇到的潜在问题及如何寻求解决的关键因素和办法。
《热带植被恢复理论与实践》陈辉
陈辉老师讲解了植被修复的实验过程与控制要素,再让学员按照植被修复流程,对自己保护区植被恢复做流程技术设计,讨论植被情况与要素费用。同时还为大家介绍了林下土壤迁移的修复方式。
4、行为改变——我们可以怎么做?
环境解说是重要的社会沟通与传播,它是艺术,要与受众个人的经验相联系,与其他学科的、历史的和建筑的艺术相形式结合,去激发受众的兴趣,和对整体系统的探求。
《环境解说理论》赵江波
人类的终极目标是减轻环境的压力,达到与自然和谐,我们需要综合了解物种、栖息地和生态系统学知识,了解它们如何对人类行为做出反应。
环境教育活动设计中,对环境教育对象越了解,项目取得成功的概率就越高。而在活动设计前对受众做细分,比如保护区中的社区居民他们的年龄(态度)、性别(目前的行为)、职业(行为转变的准备情况)、收入(所体验到的社会变化)等多方面,会让你更了解你的活动对象。
《环境教育理论》刘婉璐 拍摄/赵江波
环境解说体验课程中,丽兰老师以《植物的生存智慧》为讲解主题,将技巧融于实践,带领大家体验环境解说课程。比如《植物的生存智慧》中通过对植物园内的榕树的绞杀现象、多花脆兰的雨水传粉、“见血封喉”的箭毒木如何保护自己,高大的龙脑香科植物如何远距离传播种子等知识点,通过触摸、游戏等方式来进行通俗易懂的解说。
《环境教育体验》王丽兰
龙血树是珍稀物种和重要中药资源,它在人类采集中资源枯竭。在环境讲解中,你想传达的是什么?“解说员”正在解说龙血树的形态特征与生境需求。
兰坪云岭自然保护区刘琼正在讲解龙血树
环境教育体验《八色鸫的故事》中,分小组寻找枯落物对八色鸫进行自然色拼图贴画,认识八色鸫的外部形态特征。
哪个小组的作品最像绿胸八色鸫?
各个小组,以不同自然角色为主——八色鸫、森林、毛毛虫、人类,设计了八色鸫生存环境。这个小组在用上下起伏的方式,表现被围困的八色鸠的挣扎,四面八方的网让八色鸫挣扎的疲惫不堪,它会活下去吗?
我们用线条织起一个生物链,当其中一个物种的消失,就会引起一根链条断裂,随着越来越多物种的消失,生态服务功能最终也崩塌了。当猎人变为保护者,有可持续的生计,森林繁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5、写作——传递我们自己的故事
“认为自己会写文章的请举手?”科普写作课开始前,韩联宪老师先给大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大家无人举手,看来写作对大家不是很容易的事儿啊。
《科普文章写作》韩联宪
确定选题、收集资料、确定文字风格、谋篇布局,两小时的写作时间,让很多人不甚纠结,但最终每位学员都写出了一篇文章。是不是科普文章暂且不论,但至少我们都能开始写,需要有科学知识、表述准确,优美抒情和拟人化,都是吸引人的手法喔!
"我写了滇金丝猴保护的故事”!白马雪山管护所的藏族学员尼玛此里展示他的科普文章
《新媒体传播分享》郭敏
6、实践—— 一个可以实施的案例
理论要走进实践才有生命力。最后一天的挑战更大,要把理论与技能、案例与几天学习的体验,请大家根据自然保护区落地的实际需求,设计成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教育的实施方案。
实操分享:环境教育活动如何走进云龙天池保护区的小学
龙陵小黑山保护区设计了无痕山林活动
在本次培训中,学员们不光是参加了理论+技能、体验+分享的学习,他们还要对其他小组的落地方案设计,学习如何做评估。
最后一天下午,3位专家和7个小组独立评估,评出了前三名设计优胜团。除了绿色可持续发展教育外,联合办学机构将持续为自然保护机构,一如既往提供科研监测、巡护管理、社区工作的培训。
本次实操设计已有方案计划落地,我们也会持续关注和报道哦~
要继续保持好奇探索的心呀 拍摄/ 孙海陆
在地自然保护教育,有几环?| SEE绿色教育培训回顾
原创 阿拉善SEE西南项目中心 2019-01-21
热带植物园的早晨,空气中水雾氤氲。课程第一天,好几位学员未能料到地处热带气候的版纳早晨竟有如此凉意,穿着短袖冻得瑟瑟发抖。在这之后,大家学聪明了,外套一定随身携带。和热带气候一样让人印象颇深的,是这场5天的培训。
1月12日-16日,SEE诺亚方舟-在地自然保护(绿色)教育培训,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举行并顺利完成。37位学员参与了为期5天的课程培训。培训由阿拉善SEE西南项目中心、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云南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共同举办。
我们的大合影~ 拍摄/赵江波
学员们来自西南山地各保护区和民间自然保护机构。7个保护区: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兰坪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理剑川剑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一线保护机构:西双版纳保护区观鸟协会、绿孔雀栖息地保护执行团队玉溪观鸟协会、杉野自然,共27人。同时对SEE项目中心开放了6个名额、与其他自然教育机构开放了4个名额。
环境解说体验-看得出来他们在扮演小学生吗~
学员们通过5天的课程培训,学习生态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案例;环境解说理论、技巧与活动设计;环境教育理论、技巧与活动设计;科普文章写作要点、技巧与练习; 最后是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与宣传设计及展示。
环境教育活动体验-谁还不能是棵树呢~
对于有一线保护实践的学员,课程理论与实操相辅相成。通过实操进一步理解理论与技能的实用意义,促进学员结合在地自然保护经验,形成关于当地生态系统的知识。
1、破冰——大风吹来了你们
“大风吹,吹什么?吹所有的自然名”!围成圈的各类“动植物”顿时飞奔,重新寻找自己的位置。犀鸟、金雕、竹节虫、鸵鸟、啄木鸟、印支虎、曼陀罗、雪松、火焰树、绿绒蒿、银杏,当各类物种突破地域与时间聚在了一起,他们会为各自的“栖息地”带回什么?
2、搭建框架——你和你的“栖息地”
萧今老师首先为学员搭建保护行动-绿色教育的理论基础、生态伦理观、行动逻辑,宣传动员的框架以及分享案例。引导大家思考社会变迁、人生旅途和自然环境变化的过程,让学员对所在地的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做反思,激发大家开始考虑修复方案。
《生态伦理与可持续发展》萧今
通个参与式小组讨论,6个小组对自然资源与人的关系做了分类。
一、 满足人类基本生存
水、土地、空气、草、木材、野生动物食材、野生药材、野生浆果、微生物
二、 改善生活福利
石油、天然气、矿产、风能、太阳能、潮汐能、核能、微生物
三、 提高精神文化
生态旅游、艺术和文创需要的资源,包括木头、树根、自然景观等。
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位学员 与SEE湖南中心区域代表互相分享交流
3、生境恢复——“栖息地”如何恢复?
要改变人类的行为,先了解栖息地和植被恢复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技术,从思维逻辑上主动分析植被修复案例中遇到的潜在问题及如何寻求解决的关键因素和办法。
《热带植被恢复理论与实践》陈辉
陈辉老师讲解了植被修复的实验过程与控制要素,再让学员按照植被修复流程,对自己保护区植被恢复做流程技术设计,讨论植被情况与要素费用。同时还为大家介绍了林下土壤迁移的修复方式。
4、行为改变——我们可以怎么做?
环境解说是重要的社会沟通与传播,它是艺术,要与受众个人的经验相联系,与其他学科的、历史的和建筑的艺术相形式结合,去激发受众的兴趣,和对整体系统的探求。
《环境解说理论》赵江波
人类的终极目标是减轻环境的压力,达到与自然和谐,我们需要综合了解物种、栖息地和生态系统学知识,了解它们如何对人类行为做出反应。
环境教育活动设计中,对环境教育对象越了解,项目取得成功的概率就越高。而在活动设计前对受众做细分,比如保护区中的社区居民他们的年龄(态度)、性别(目前的行为)、职业(行为转变的准备情况)、收入(所体验到的社会变化)等多方面,会让你更了解你的活动对象。
《环境教育理论》刘婉璐 拍摄/赵江波
环境解说体验课程中,丽兰老师以《植物的生存智慧》为讲解主题,将技巧融于实践,带领大家体验环境解说课程。比如《植物的生存智慧》中通过对植物园内的榕树的绞杀现象、多花脆兰的雨水传粉、“见血封喉”的箭毒木如何保护自己,高大的龙脑香科植物如何远距离传播种子等知识点,通过触摸、游戏等方式来进行通俗易懂的解说。
《环境教育体验》王丽兰
龙血树是珍稀物种和重要中药资源,它在人类采集中资源枯竭。在环境讲解中,你想传达的是什么?“解说员”正在解说龙血树的形态特征与生境需求。
兰坪云岭自然保护区刘琼正在讲解龙血树
环境教育体验《八色鸫的故事》中,分小组寻找枯落物对八色鸫进行自然色拼图贴画,认识八色鸫的外部形态特征。
哪个小组的作品最像绿胸八色鸫?
各个小组,以不同自然角色为主——八色鸫、森林、毛毛虫、人类,设计了八色鸫生存环境。这个小组在用上下起伏的方式,表现被围困的八色鸠的挣扎,四面八方的网让八色鸫挣扎的疲惫不堪,它会活下去吗?
我们用线条织起一个生物链,当其中一个物种的消失,就会引起一根链条断裂,随着越来越多物种的消失,生态服务功能最终也崩塌了。当猎人变为保护者,有可持续的生计,森林繁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5、写作——传递我们自己的故事
“认为自己会写文章的请举手?”科普写作课开始前,韩联宪老师先给大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大家无人举手,看来写作对大家不是很容易的事儿啊。
《科普文章写作》韩联宪
确定选题、收集资料、确定文字风格、谋篇布局,两小时的写作时间,让很多人不甚纠结,但最终每位学员都写出了一篇文章。是不是科普文章暂且不论,但至少我们都能开始写,需要有科学知识、表述准确,优美抒情和拟人化,都是吸引人的手法喔!
"我写了滇金丝猴保护的故事”!白马雪山管护所的藏族学员尼玛此里展示他的科普文章
《新媒体传播分享》郭敏
6、实践—— 一个可以实施的案例
理论要走进实践才有生命力。最后一天的挑战更大,要把理论与技能、案例与几天学习的体验,请大家根据自然保护区落地的实际需求,设计成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教育的实施方案。
实操分享:环境教育活动如何走进云龙天池保护区的小学
龙陵小黑山保护区设计了无痕山林活动
在本次培训中,学员们不光是参加了理论+技能、体验+分享的学习,他们还要对其他小组的落地方案设计,学习如何做评估。
最后一天下午,3位专家和7个小组独立评估,评出了前三名设计优胜团。除了绿色可持续发展教育外,联合办学机构将持续为自然保护机构,一如既往提供科研监测、巡护管理、社区工作的培训。
本次实操设计已有方案计划落地,我们也会持续关注和报道哦~
要继续保持好奇探索的心呀 拍摄/ 孙海陆